默觀自我:「問題」與「答案」的弔詭思想行動
文/姜麗華(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所博士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專任教授)
如果仔細閱讀許哲睿攝影作品《答案》裡的「問題」與「答案」,反而會被困在所謂的「答案」裡,這些真的是「答案」嗎?我們透過「問題」與「答案」能得到真確(真正正確)的知識嗎?這些所謂的知識,真能帶給我們力量/權力嗎?還是會讓人愈看愈產生更多的困惑與疑問?抑或是讓人陷入學生時代死背標準答案的回憶?我們也許摸不著頭緒,許哲睿為何要藉由不同的學科(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歷史、地理、公民、物理、化學、生物、地球科學、國防等)的「問題」與「答案」到底想要傳達什麼意涵?影像中的人物刻意擺出不同的姿勢與手勢,是否在暗示我們什麼?
對於當前世代的臺灣學子,面對充滿實驗性的「現在進行式」課綱,應該默然接受規訓的標準答案?還是勇於提出反思?許哲睿選擇自創「思想國術」,擺出各種武術鍛鍊的「姿勢」(諧音「知識」),以「蹲馬步不解拳理,把身法蹲死」[1],來嘲諷不求甚解背誦而得的知識,藉此探問究竟是「知識即是權力」(knowledge is power),還是有權力的人才能掌控知識的形成?關於知識與權力的辯證,法國思想家傅柯(Michel Foucault, 1926-1984)認為,知識的本質即是權力,因為權力無所不在,權力足以影響甚至控制他人的言行舉止,甚至指出社會宛如一個被監控的環形監獄,有權力者透過環視監獄的高塔,監控眾人服從社會的規範,而現代正是建構「思考非思的律法」[2]這個弔詭的思想行動,如此我們才有機會認識自我。但「我是誰?」這個答案,千古以來,總讓人瘋狂地探問,而傅柯預言,人會像海邊沙灘上的沙臉,終將被浪潮抹去。[3]
許哲睿以4ⅹ5黑白底片自拍《答案》系列肖像作品中,將當前臺灣教育界五花八門(如:三民主義、地震、核能、晶圓廠、高齡化、注音與諧音梗等歷屆考題)的「問題」刻寫在其前胸,「答案」卻刻意顯現在其後背,象徵「連自己都看不到的答案,又該如何向前走?」[4]同時傳達如果「學習的目的過於功利主義,導致求學囫圇吞棗應付考試,考完試即把知識(答案)拋在腦『後』,任由他人決定我們要學什麼,被他者強行『植入』思維或價值觀」[5]。亦有影像隱喻追求滿分一百分的考試國王,真能治理國家走往正確方向的標準道路嗎?考試國民儼然成了考試機器,必須遵循規訓答題,答得好者,被授予「說話的權利/權力」,相悖者則被淘汰報廢。對於長久以來考試制度提出反思的許哲睿說:「教育反映當權者思維,學校化身大型洗腦機構,考試則是比誰被洗腦得更徹底。」然而,事實上我們每個人對生活存有的各種價值判斷,並沒有正確的標準答案,「我們是誰?」、「應該是誰?」,不是誰可以制定標準的答案;學生學習的能力與成果,並不等於擁有真確的知識,人生的智慧知識需經由實際的生活體驗,而非僅是紙上(考試卷)談兵的武術操練而已。
藉由《答案》的影像創作,許哲睿試圖讓不同世代的社會群眾,回想自己求學階段曾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,得到所謂的「知識」至今是否還存在於腦海中?他經由自拍以自身試法,探究考試的功利制度使得有權力者,「透過暴力進行同化思想,塑造對『人』的信仰」,而「人」變得只為了考試「存活」。[6]有鑑於此,現代人應該追求「思考非思的律法」弔詭思想行動,才能進而真正認識自我,因為我存在才能思考,須將「自我問題化」。許哲睿將「問題與答案」刻寫在自身,透過「自我問題化」,提出考試制度「問題」與「答案」的弔詭,省思非思的弔詭行為,他勇於「說真話」的思想行動,正如傅柯在《傅柯說真話》書中,將人類「說真話」問題化,表明「說真話」不只是「說真話」,它還是一項社會行動,「說真話」的人,是一個敢冒風險的人,而未來「說真話」的哲學家,將是不停重新創造默觀自我的藝術家。
[1] 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2] 參考楊凱麟,〈思考非思:傅柯的人學問題性〉,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(49期,2023年1月),頁25。
[3] 參閱原文« l’homme s’effacerait, comme à la limite de la mer un visage de sable. » Michel Foucault, Les mots et les choses :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, Paris : Gallimard,1966, p. 398.
[4] 參考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5] 部分內容參考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6] 部分內容引自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2] 參考楊凱麟,〈思考非思:傅柯的人學問題性〉,《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》(49期,2023年1月),頁25。
[3] 參閱原文« l’homme s’effacerait, comme à la limite de la mer un visage de sable. » Michel Foucault, Les mots et les choses :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, Paris : Gallimard,1966, p. 398.
[4] 參考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5] 部分內容參考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[6] 部分內容引自許哲睿創作自述。

從左至右:許哲睿、呂筱渝(巴黎第八大學婦女暨性別研究博士、臺灣攝影博物館學會秘書長)、姜麗華(巴黎第一大學造形藝術所博士、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專任教授)、楊鎮豪(臺灣大學攝影研究社技藝指導老師、臺灣攝影博物館學會監事)
20240115合影於基隆中正公園(Zhongzheng Park, Keelung)